在唐朝的支持下,蒙舍诏成功统一了洱海地区,最终建立了南诏政权。尽管南诏初期在唐朝的扶持下迅速崛起,但很快,两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,战火重燃。南诏先后击败了唐朝两次大规模的征讨,导致两国的关系变得非常复杂和不稳定。从此,唐朝与南诏的关系时而和解,时而对立,直到唐朝后期,双方再次爆发激烈冲突。为了稳定西南的局势,唐朝被迫展开了一次和亲行动。那么,这次和亲背后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呢?
一、十余年的持久战争
公元859年,唐宣宗去世,唐朝的使者前往南诏报丧,未料此时南诏的统治者丰佑也突然死去。继位的是丰佑之子嵯巅,他自号“大礼国”,并开始实施与唐朝的对立政策。在收到唐朝使者传来的悼念诏书后,嵯巅极为愤怒,认为唐朝不仅没有提供相应的慰问,还将诏书中的“故王”称号授予父亲丰佑。以此为由,嵯巅宣布称帝,并自立门户。此举立即激怒了唐朝,尤其是刚刚继位的唐懿宗,他认为嵯巅的称帝举动不仅不合礼法,还触犯了唐玄宗的名讳。
随之而来的,是一场持续十多年、兵戎相见的战争。南诏不断向唐朝西南边境发动袭击,唐朝虽然在多次冲突中成功击退南诏的军队,但双方战况始终胶着,未能彻底分出胜负,造成了两败俱伤的局面。正如史书记载,唐朝在消耗大量国力的同时,南诏内部也逐渐陷入困境,彼此的损失不言而喻。意识到这种僵局无法持续,嵯巅开始调整策略,多次派遣使者与唐朝进行外交接触,希望通过和亲手段缓解双方的紧张关系,并提出愿意以“兄弟”相称,而非“臣子”。然而,唐朝朝廷对这一提议并不热烈响应,双方的关系依然未见好转。
展开剩余68%二、和亲问题的激烈争议
公元877年,嵯巅病逝,由其子隆舜继位。隆舜上任后,于第二年派遣使者前往唐朝,正式提出和亲要求。与之前不同,南诏这次提出的和亲要求仅仅是希望被唐朝视作“兄弟”而非臣属。这个提议引起了唐朝官员的强烈反应,许多朝臣认为这是一种“侮辱性”的要求,认为唐朝不应降低自身地位与南诏和解。此时,朝廷内部对于是否与南诏和亲展开了激烈的讨论,争论持续了很久。最终,持拒和立场的官员占据了上风,拒绝了南诏的和亲请求。
然而,隆舜并未因此放弃。他很快意识到,单靠外交手段无法改变局势,决定以武力作为最后的手段来施压。公元880年,南诏大军攻破了唐朝的安南都护府,唐朝的安南都护曾衮被迫逃往邕府。当时,唐朝的主要精力已被黄巢起义牵制,朝廷的关注力主要集中在北方的战事上。最终,唐僖宗不得不在危机四伏的情况下,也选择了避难,逃至了相对安全的蜀地。
三、唐朝的最后一次和亲尝试
在唐朝的西南防线日益严峻,唐僖宗终于做出决定,采取与南诏和亲的策略来暂时缓解局势。公元881年,南诏派遣三名高官前往成都,正式提出与唐朝达成和亲协议。由于唐朝当时局势动荡,史料对这次和亲的记载存在不同版本,有说和亲最终失败,也有说达成了协议。但根据多数资料来看,和亲协议最终还是成功了。
到了公元882年,南诏再次要求唐朝公主下嫁以示和解,唐朝则以正在商讨婚礼细节为由推迟了答复。公元883年,南诏使者再次催促尽早完成婚事,经过一番讨价还价,最终双方在同年十月达成了和亲协议。这次和亲的公主是安化长公主,史料中有部分记载称她是唐朝宗室之女,然而,安化长公主实际上是唐懿宗的次女,亦即唐僖宗的亲姐姐。
这次和亲虽成功实现,但却并非美满。隆舜虽然对安化长公主有过一段婚姻,但他很快便对她产生了冷淡,甚至爱上了他国的女子。关于安化长公主的结局,史料没有确切记载,有说她最终被召回唐朝,也有不同的版本,总之,和亲公主的命运颇为悲惨,常常被认为是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。通过这次和亲,唐朝成功避免了与南诏的直接冲突,争取了宝贵的喘息时间,但这种政治婚姻的背后,却充满了无奈与牺牲。
资料来源:
1.《旧唐书》
2.《新唐书》
3.《资治通鉴》
发布于:天津市上海股指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